面筋是從面粉里淘洗后的沉淀物,是洗出淀粉后的副產品,而洗面筋目的是為了提取出面粉中含有的淀粉成份。
面筋制品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,但在計劃經濟年代里,城鎮居民的糧食都是憑票供應。誰家為吃上一頓面筋,舍得用自己的口糧來洗面筋做菜呢?就連頑皮的小男孩兒,夏日里為捉到樹上的“幾溜”(蟬),偷偷摸摸地從家里撮一點面粉,躲到外邊有水的地方洗出面筋,沾“幾溜”玩。一旦被父母發現,輕則會被訓斥一頓,重則遭受皮肉之苦。
那個年代里,只有棉織行業的工廠是經常性洗面筋。這些工廠的工人才有機會能常吃上面筋,就好比那時候在肉聯廠上班的工人,能常買到豬下水一樣。所以每逢工廠洗面筋,漂染車間里總是不請自到圍滿了人,那場面不亞于農民家中殺頭豬時,能有一屋人看熱鬧,幫忙做下手的場景。
洗面筋首先將整袋的面粉倒入缸中,加水攪拌。待水和面溶于一體,等抓在手中感覺有韌勁。便可抓一大團面,放入一塊吊漿布內,這時布便成兜子狀,由兩名工人分別抓提布兜子的四角。上下左右,往復地在盛滿清水的大缸中不停擺晃。隨著布兜擺晃,淀粉逐漸地從面團中分離到水里,布兜里剩下的便是還要淘洗的面筋了。這時,將面筋放在一只大淘米籃內,要用力不停地揉洗。直至將面筋含有的淀粉成份全部洗去,白白的面筋便洗好了,但還要將面筋打成走子放開水鍋汆一下。